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美麗天堂觀後感想

Q1:請寫下片中幾個小孩在面對與導演(或安排)後前後對彼此的的看法及不同點
雙胞胎兄弟:我認為他們兩個的思想很成熟,也或許是單純,他們對於以巴的爭鬥似乎沒有比其他小孩更不強烈,比較會站在客觀的角度思考問題,一開始他們就沒有很排斥與法拉見面,我認為這點很值得讓人讚賞。見面以後也很大方的和巴勒斯坦的小朋友玩在一起,他們兩個對於巴勒斯坦的小朋友似乎在見面前後都很能接受,但長大後,大概是接觸了更多現實世界,哥哥說他有更多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不再像以前那樣理會法拉,及珍惜彼此的緣分了。

瑪穆:瑪穆剛開始非常的痛恨以色列人,但是後來發現他很喜歡的導演竟然就是他日以繼日想報復的以色列人,雖然他的臉尷尬了一下,但我想他一定也學到了一課吧,並不是每一個敵人都是他所想的那麼壞。

法拉:從原本是片中最偏激的男孩變成很重與雙胞胎兄弟朋友關係的孩子,原本法拉很痛恨以色列人,他認為他們不僅殺害了他的好友,還使的他們住在貧窮區裡,他也曾說他一定會拿著石頭與他們抗爭。剛開始導演要引薦雙胞胎給他時,他斷然的拒絕,他認為這樣會變成了叛徒,不過後來和雙胞胎兄弟們聊天及玩耍後,漸漸的卸下了心防,成為了好朋友,最後要離別時,還依依不捨的哭了。

斯洛:是一個虔誠的猶太人,他從原本很堅持不合的態度,轉而軟化了下來,雖然仍是沒有勇氣改變,但至少他開始認為和平是個好方法。

珊娜寶:她也是住在平民窟的小朋友,爸爸甚至被當成反叛份子被關了起來,她也會參加遊行,討厭搶走他們土地的那些人,但我認為她有著寬闊的心,當聽到導演要帶讓雙胞胎與他們相見時,她不但沒有反對,還贊成並說服法拉與他們見面,見面過後,她更相信應該要讓更多的以色列人及阿拉伯人見面,因為這樣或許有一天她也能回到她夢想的家園。

莫許:莫許是一個很有理想的小孩,他想成為總司令,他也很討厭敵人,但他有點害怕改變與對方的關係,他認為那些政治的事情應該由別人去做而不是他,而且不應該和他們和好。

Q2:片中阻擋以巴小孩互動的是?
除了家長以外,國家及檢查哨也影響非常大。因為上一代經歷過戰爭及與親人分離的痛苦,對於敵方必有一定的痛恨,就算不想影響下一代的心理,在無形之中一定會讓小孩接觸到,甚至還有報章雜誌等訊息,都會影響到小孩。要讓自己的心愛的小孩去接觸對方,基於保護以及對失去親人的恐懼,這是不太可能的事。再者,檢查哨這個機制不但會讓阿拉伯人對以色列人更反感,更是一顆未爆彈。除了會爭加兩國對彼此的嫌隙,更會加深誤會。




Q3:解決片中以巴問題最好的方法是?
我認為除了解除檢查哨以外,最主要的應該是要改正以巴大人們及政客的想法,大仁總是會灌輸給小朋友很多自己個人的想法,所以小孩一定會受影響,即使未來多增加以巴小孩們的接觸機會,若不從根開始整治,最後也不會有太大的成效的,以巴應該要舉辦定期舉行和平交流會,在交流會上不可以談論政治、宗教、歧視人種等字眼,要以文學或者音樂及舞蹈等等的文化交流為主。或許這樣可以讓兩國的人民彼此更接近,大人們慢慢了解彼此的話,我相信他們也會教導他們的小孩以寬容的心去面對對方的。


Q4:心得?
看完了這個影片我感觸良多,人與人之間原本可以像孩童時期一樣的單純相處,卻因為長大以後,被社會、宗教、政治所影響情感,原本大家都可以和平相處的,缺因為這些紛爭而疏遠甚至彼此爭鬥。在上位者應該要好好的檢討這些問題,造成這些問題是否有參與到一點點自己的私心?每個政治家都說要為了國家好,而做出來的事情有哪一個真正是為了人民著想?
如果兩方的領導人靜下心來,好好的長期做和平談判,或許以巴的人民就不會那麼痛苦了。衝突會產生,一定是有一方對另一方感覺到不公平而產生不滿的情緒,看了這部影片,認為巴勒斯坦的人民的生存環境真的很糟,原本他們可以在充滿奶與蜜的快樂天堂好好享受著,卻被趕出了他們的家園,或許這就是他們對以色列人如此痛恨的原因一。而相較於以色列,雖然在戰爭中傷亡的人數也很多,但他們生活環境卻是好很多。我希望導演的這個活動能一直延續下去,讓以色列人知道他們 所討厭的那個族群是怎麼樣生活著,而讓巴勒斯坦人了解,並不是每一個以色列人都這麼自私又惡毒。其實世界上有很多種族對立的問題,南北韓甚至是台灣與中國都是,真的很希望每一位上位者都保有赤子之心還看待這些問題。或許以單純的為了世界和平的角度來想,很多問題都可以遊刃而解了。





Q5:宗教扮演什麼角色?
在我的觀點看來,宗教並不是扮演讓兩族和平相處的角色,而是更加彼此誤解的期其中一個要素,不論是哪一個宗教,各自都寫上巴勒斯坦的地是屬於自己的,在阿拉伯世界,他們的生活和人生大部分都是跟著宗教走;毫無疑問地,宗教他們的人生信仰、基本生活的重心。所以上面寫的任何東西他們大概都會相信,當兩本經書互相有矛盾時,將會讓兩個民族產生衝突。再說,他們更可能因為不同宗教有不同的習慣而仇視對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